[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贵州]-[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余庆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余庆位于黔中腹地,遵义东南端,地处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四地州市结合部。县域面积1622平方公里,辖8镇1乡1街道办事处,71个村(社区),总人口31.09万人,常用耕地面积28.74万亩,是典型的西部山区农业县。山川清秀,气候宜人,贵州第一大河——乌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年平均气温16.7摄氏度,森林覆盖率61.13%。
余庆是“中国小叶苦丁茶之乡”,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小叶苦丁茶享有“绿色金子”的美誉。作为贵州省生态农业示范县,为贵州优质烤烟、商品粮油、生猪生产基地和果蔬、中药材重要产区。“大凉山”米多次获得全国金奖。中药材茣茱萸,通过国家GAP认证。石材资源丰富、发展条件充分,总储量达13.27亿立方米,占全省近13%的份额,被纳入贵州省十大石材产业园规划。贵州省“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的构皮滩水电站已建成投产,成为贵州重要能源基地。
余庆旅游资源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主要有飞龙寨国家4A级景区、省级大乌江风景名胜区、红军强渡乌江回龙渡战斗遗址等。因电站建设而形成的贵州第一大人工湖——飞龙湖,湖区34座岛屿星罗棋布,147平方公里的湖上呈现“湖连谷”“湖中峡”“峡湖相间”的奇特景观。余庆县委、县政府正充分利用地处贵州东线绿色旅游经济圈和贵州西线红色旅游经济圈中心地带和结合部的优势,倾力打造集生态度假、运动休闲为一体的国家5A级景区。全力加快旅游产业进程,打造“游贵州第一大湖、观亚洲第一高坝、看世界第一长龙”的飞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塑造“全景余庆·全域旅游”的余庆名片。
【行政区划】
余庆县地处黔中腹地,遵义东南角,是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四地州市结合部,东与石阡县、南与黄平县、东南与施秉县,西与瓮安县,西北与湄潭县,东北与凤冈县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5′-108°02′,北纬27°08′-27°41′,幅员面积1622平方公里。现辖8镇1乡1街道,71 个村(居),1871个村(居)民小组。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属巴国辖地。秦汉时期,为秦、汉巴郡涪陵县辖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蜀汉涪陵属国万宁县、曹魏涪陵属国万宁县、西晋涪陵郡万宁县、成汉国涪陵郡万宁县。晋愍帝建兴元年,属牂柯郡万寿县辖地。唐武德3年属牂州辖地。
唐乾符3年(876年),置白泥、余庆(今敖溪)两地校尉,称土官司,属牂柯县辖。元至正20年(1360年)升为白泥州、余庆州,为播州军民安抚司辖地。明洪武17年(1384年)复改为白泥、余庆长官司,为播州宣慰司辖地,隶四川布政使。
明万历29年(1601年),白泥、余庆合置余庆县,隶贵州平越军民府。辖余庆、白泥、合江3里,面积约700平方公里。
清康熙27年(1688年),省裁兴隆军田附近(施秉县大岭、独花、张家院和黄平县一碗水一带)划归余庆,名新归里,县域面积增至850平方公里。清嘉庆3年(1798年)改隶平越直隶州。清光绪31年(1905年)将黄平县上坪古、燕子窝、上坝、屯上、龙溪场、田坝王、岑黄驿、凉风哨、回龙场、昌家屯、小腮塘、林坪、响水、魁龙等插花地划归余庆,将施秉县金鸡屯、上瓦厂、紫翠屯、抄纸屯、船溪屯、任家屯、大岭、土地塘、阎家屯、莆家湾、六郎屯、大塘铺等地划归余庆,县域面积增至1300平方公里。
民国24年(1935年),属贵州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26年(1937年),隶贵州第一行政督察区(镇远专区)。民国30年(1941年),贵州省将黄平县第5区太平堡(今构皮滩镇、花山苗族乡)划归余庆,县域面积增至1623平方公里。
1949年11月12日,余庆县解放后,隶镇远专区,1956年改隶遵义地区。1958年撤余庆县,并入湄潭县。1961年恢复余庆县,隶遵义地区。1997年遵义撤地设市,为遵义市辖县至今未变。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余庆地处黔北南陲,系遵义、铜仁、黔东南、黔南四地州(市)的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1622平方公里,有汉、苗等21个民族共31万人口,北部、中部为乌江河谷阶地,县城所在的白泥盆地,是贵州省著名的万亩大坝之一。县内最低海拔400米,最高海拔1386.5米,多数地区海拔600—1000米之间。
地形地貌:县内最高海拔为1386.5米,最低海拔为400米,多数地区海拔在850米左右,最大切割深度为986.5米。大乌江自西向东成弧形横贯县境中部,两岸多为陡峻峭壁,为一条深切河谷地带,县境中部的新场、凉风、坪场、木叶顶一线北东向山系,将全县分为北西和南东两个大的地貌区域,其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各有差异。余庆县地貌显示了堆积、侵蚀剥蚀、溶蚀、剥蚀构造地貌等多种类型。碳酸盐岩区表现为溶蚀、浸蚀构造地貌特征。有岩溶丘陵、岩溶山地及断层谷地或断陷盆地,碎屑岩区域以剥蚀作用为主,多成缓坡地形过渡地带,轻变质岩以剥蚀构造地貌特征为主,构成山地、断陷谷地等类型。堆积地貌有河流冲积坝与侵蚀剥蚀堆积坝两种类型。按成因类型,依据主导力作用分为堆积地貌、侵蚀剥蚀地貌、溶蚀地貌及剥蚀构造地貌四类。按地势等级,主要形成指标及农业利用价值分为平坝、丘陵、低山及低中山四类。
气候特征:余庆县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6.7℃。平均最高气温21.3℃.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2.9℃。霜雪不多,无霜期 长达300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56毫米。
春季天气回暖较早.但不稳定,冷空气活动较频繁,常出现低温阴雨,局部地区有 冰雹和大风,但成灾不严重。盛夏多伏旱,秋季多绵雨,入冬后气温较低,降雨量减少. 常年3月19日开春,历时84天,6月11日入夏,历时92天, 9月11日进秋,历 时73天,11月23日入冬.历时116天〈注5日滑动平均气温10℃~22℃为春季,22℃ 以上为夏季,22℃~10℃为秋季,10℃以下为冬季〉。
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3~16.4C之间,呈西北向东南递增。低温区分布在狮子场、齐坡、瓮脚、新寨等地.年平均为13~14℃,高温区分布在乌江河谷和白泥大坝区,年平 均为16~16.4℃,其余地区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
自然资源:全县总面积1622平方公里,为贵州省总面积的0.92%、遵义市总面积的5.31%。山地占62.09%,丘陵占33.98%,平坝占3.93%。全县500亩以上坝子29个,县城所在的白泥盆地是贵州省19个万亩大坝之一。县内最低海拔400米,最高海拔1386.5米,多数地区海拔在600~900米之间。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土壤为黄壤。全县森林覆盖率54.8%,有树种82科360种,其中近20年来新引进外地水杉、柳杉、华山松、北炬松、云南松等10余树种。有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200余种。
余庆县境内有河流溪沟67条,总长1060公里,主要有乌江、余庆河、觉林河三大水系。可开发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06.57万千瓦。是全国第三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达标县,也是“十五”期间全国农村电气化建设县。全县现有小水电装机容量14255千瓦。贵州省 “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构皮滩水电站列入国家“十五”计划,于2003年全面开工建设,装机容量300万千瓦,目前已全面建成发电,是贵州省“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点和能源供应中心区域。
余庆县境内有煤、陶土、硫铁矿、磷、高钙石灰岩、重晶石、钒等矿产资源。高钙石灰岩可采量数十亿吨,陶土矿储量400万吨,钒矿12万吨。这三大矿品位高,开采条件好,极具开发价值。
【经济发展】
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947196万元,比上年增长9.0%。从产业划分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77737万元,同比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224600万元,同比下降0.4%;第三产业增加值444859万元,同比增长15.3%。
【政府网站】http://www.zgyq.gov.cn/